江西省湖北商会  江西湖北人之家

湖北省,简称“鄂”,别名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北纬29°01′53″—33°6′47″、东经108°21′42″—116°07′50″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 [1]。截至2023年6月,湖北省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 [375]。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838万人。 [395]
湖北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属长江水系。湖北省地处亚热带,全省除高山地区属高山气候外,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湖北历史代表文化为“荆楚文化 [327]
2023年,湖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03.63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073.3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5.5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514.74亿元。 [370] [377]

武当山
南武当山地处大别山腹地湖北省英山县境内,俗称“吴家山”,亦称“多云山” ;南武当山是中国著名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南宗发源地、中国武当武术最大基地。

武汉市黄鹤楼公园
武汉市黄鹤楼公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地处蛇山西半段,总占地面积403000平方米,分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因唐代诗人崔颢题下《黄鹤楼》一诗而闻名于世。黄鹤楼与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始建黄鹤楼,初为军事瞭望所用,历史上的黄鹤楼屡毁屡建,1985年重建对外开放。,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1997年,湖北省旅游局授予武汉黄鹤楼公园“优秀旅游景点”称号,2007年,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6月,黄鹤楼公园被授予“中华诗词创作研究基地”称号。

清江画廊风景区
清江画廊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2008年荣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新兴品牌。长阳是巴人发祥地、土家族的摇篮、“长阳人”的故乡。清江画廊风景区属湖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也是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的国家森林公园和湖北省旅游局命名的全省四大甲级旅游风景区之一。清江画廊风景区涵盖隔河岩大坝以上至水布垭盐池温泉,沿清江一线的所有旅游景观及景区景点。主要景点有倒影峡、仙人寨、武落钟离山等三大景点。

永河皮子
产地:湖北省红安县

神农架洋芋
产地:神农架林区

百里洲砂梨
产地:枝江市百里洲镇

武昌鱼
武昌鱼是鲤形目鲤科鲂属鱼类,又名团头鲂、缩项鳊。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明显,头小、口小,鳞片中等大小,臀鳍较长,尾柄短,尾鳍分叉深。因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而得名。武昌鱼产于中国湖北一带江河中。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中下层。幼鱼以枝角类和其他甲壳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水生植物为食,其中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其次为菹草、聚草、水绵和植物碎屑,兼食少量浮游动物。2冬龄性成熟。产卵期在5—6月。卵黏性,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卵呈浅黄色且带微绿色。生长较快。武昌鱼营养价值高,高蛋白、低胆固醇,经常食用可预防贫血症、低血糖等疾病。性温、味甘,一般人都可食用,老少皆宜,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作用。清蒸、红烧、油闷、油煎均可,肉细嫩肥美。由于分布范围狭窄,天然产量不高,人工繁殖技术已突破,于中国各地广泛养殖。

馄饨
馄饨(汉语拼音:hún tun;粤语:wɐn3 tɐn1,音同“云吞”;山东话:hún dùn;英文:Wonton、Huntun),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面食。馄饨在演变中分化出饺子。制作馄饨时,先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

豆皮
豆皮是湖北省武汉市的著名小吃之一,一般在街头巷尾各早餐摊位供应,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厅或老字号饭店也有提供。许多的豆皮都被作为制作为一道道不同的菜上了餐桌,而且许多地方的人也都接受了这种食品的存在。

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道著名小吃,也是武汉人早点(武汉人称“过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三鲜豆皮是糯米和豆皮合作而成,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菇(鲜笋)、豆干而得名。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色泽金黄透亮,鲜艳夺目,皮薄软润爽口,滋味鲜美,含有蛋、菇、肉香。以其独特风味远近闻名。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

湖北特产
共23个词条3.8万阅读
武汉鸭脖子
武汉鸭脖子是一道湖北小吃。主料有鸭脖子,辅料有干辣椒、生姜、蒜瓣、桂皮、八角、草果、甘草、丁香、小茴香、香叶、花椒粒、 盐、糖、生抽、蚝油、高汤等。
百里洲砂梨
百里洲砂梨,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百里洲砂梨含有果糖,葡萄糖、苹果酸和有机酸,并含脂肪、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胡萝卜素、烟酸等营养物质。其果实以个大、肉脆、汁多、味甜被湖北省农业厅命为“湖北十大名果”。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百里洲砂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沼山胡柚
沼山胡柚,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沼山胡柚产地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有高中低丘垅岗及平原、梁子湖等,适宜种植胡柚。沼山胡柚有10多年的种植历史。1993年,沼山镇从浙江常山柑桔研究所引种于沼山林场。沼山胡柚外在感官特征:果实近球形、果型端正,具有该品种固有的特征,果径≥85毫米以上或果径≥80毫米或果径≥70毫米,色彩呈金黄色或橙黄色。2008年12月0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沼山胡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钟祥葛粉
钟祥葛粉,湖北省钟祥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处湖北省腹地的大洪山脉是湖北中部地带一处独特的山系,枕秦岭、卧长江、气候温润独特、尤其以大洪山南麓的钟祥市客店镇山区一带冬暖夏凉,野葛资源丰富。相传东晋时著名医学家葛洪山云游于此,授取葛捶粉,治病救人的技艺于民,每到秋叶落、寒霜至之时,当地山民上山掘葛捶粉,山溪水洗之,太阳晒干制成洁白葛粉,或充饥、或用于头痛脑热、抗菌消炎之家庭良方备之,钟祥葛粉也因其色泽均匀、味道甘醇、口感细腻、粘度高、成型度好而享誉海内外。2014年04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钟祥葛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指湖北省武汉市地方戏剧,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汉剧,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2006年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0。

荆河戏
荆河戏,湖南省澧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荆河戏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荆河戏保存下来的剧目有500多出,舞台语言以荆州口语或澧州官话为主,唱腔具有高昂、响亮、气势宏大的特色,音乐南北交融,唱词、道白通俗有韵味。2006年5月20日,荆河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5。

南剧
南剧,湖北省来凤县、咸丰县的传统戏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剧,又称南戏、施南调,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主要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起源于鄂西容美土司时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南剧唱词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腔多杂有鄂西土家方言土语,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带有明显的“深山峡谷”之音。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声腔组成。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湖南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此外还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间小曲、宗教祭祀音乐的精华,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杂腔。伴奏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音乐组成。锣鼓谱音乐有云板、板鼓、锣、钹、勾锣等乐器;曲牌音乐由京胡主奏,伴之以唢呐、笛子。2008年6月7日,南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北越调
湖北越调俗称大越调,是湖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约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于鄂豫边界。湖北越调,是明代秦腔传入襄河一带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它在流传中保留了古老“秦腔”的风格,又融合了本地的“襄阳腔”,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有相当影响力的剧种,也称“大越调”“襄阳腔”“襄河越调”。该剧种主要流行于鄂西北谷城、襄阳一带。以四股弦胡琴为主奏乐器,定西皮弦。除唱越调外,兼唱吹腔等。多为历史题材剧目。湖北越调表演时有“耍凳子”“顶灯”“剪子扎眼”“吐火”等技巧,现有传统剧目370多个。2014年8月6日,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结束。湖北省19个项目入选,其中襄阳有2项,谷城湖北越调作为传统音乐入选,老河口锣鼓架子作为传统戏剧入选。

问津文化
问津文化是武汉新洲因“孔子使子路问津”故事、问津书院2000多年历史,在民间盛行耕读传家之风,倡导“诚实、守信、忠诚、宽恕、仁爱、勇敢、担当”等美德,所形成的传统历史文化。

花朝节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花朝节,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是鄂东一带最大的民间赶集大会,被列为湖北省、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2015年4月4日,武汉新洲区旧街三庙河河滩被山洪淹没。山洪夜袭让曾经沸腾的花朝节河道面目全非,集市被山洪所困。2024年3月22日至26日,有着800余年历史的旧街花朝节盛装亮相。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以及鄂东黄冈等地10多万商贾、游人纷至沓来,相约花朝,上演着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2024年花朝节期间,花朝集市上日均人流量高达16万人次,单日人流量峰值超过20万人次,是历届花朝节人流量最大的一届。

高台狮子
高台狮子是湖北省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亭子
高跷亭子又称高跷锭子,是武汉市古老的舞蹈。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最早列入“非遗”项目。这种民俗文化,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